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昨9月4日联合发布《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 - 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》(下称《方案》),给电子信息制造业画出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。电子信息制造业包括雷达、通信设备、广播电视设备、电子计算机、软件产业等12个行业46个门类,不光关系到我们日常用的手机、电脑,也涉及光伏、芯片等关键领域,对稳定工业增长、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至关重要,2025年上半年,我国电子产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8.04万亿元,在我国经济中具有战略性和基础性地位。《方案》的出台,不仅要让行业稳住增长,更要推动产业升级,给企业和消费者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。
《方案》目标明确:2025 - 2026年,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约7%,加上锂电池、光伏等领域,全行业营收年均增速超5%。到2026年,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营收和出口要在全国41个工业大类里保持第一;全国将有5个省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突破万亿,广东、江苏、山东等电子产业大省有望继续领跑。细分领域也有具体目标,比如服务器产业规模要超4000亿元,75英寸以上的大电视在国内市场的占比要超过40%,以后我们去家电卖场,会看到更多超大屏电视可选;手机、电脑也会更智能,比如手机拍照、AI 功能会更强,电脑运行速度和便携性也会提升。
在产品升级方面,《方案》提出要推动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,有序推动先进计算、新型显示、服务器、通信设备、智能硬件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布局,强化服务器、芯片和关键模块的兼容适配。比如在人工智能终端领域,以后我们用的智能音箱可能会更 “聪明”,不仅能听歌、查天气,还能根据家庭成员的习惯推荐服务,这就是智能体与终端产品深度融合的成果。手机厂商也会加快迭代,像华为、小米等品牌可能会推出折叠屏更轻薄、续航更久的新品。
在产业布局方面,《方案》要求要因地制宜推动差异化、特色化有序发展,科学优化产业空间布局,打造一批国际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,引导不同地区发展特色产业,落实《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》,发挥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引导作用,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。比如中西部省份可能会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生产,而东部沿海地区则打造高端电子设备制造基地,避免各地盲目竞争。《方案》还要求深入落实《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》等文件,破除“内卷式”竞争,实现光伏等领域高质量发展,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、锂电池产业,指导地方梳理产能情况,依法治理行业乱象,引导地方合理规划产能。比如要求光伏企业提高产品质量,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将被淘汰。
在拉动消费方面,《方案》推出不少接地气的举措。比如鼓励金融机构推出电子信息产品消费贷款,会让消费者有更低利率的分期还款选择。企业也会多搞促销活动,新款手机、电视可能会有更多优惠,还会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,让消费者更了解新产品的功能。
在行业应用方面,电子信息产品会更广泛地融入生活。比如在医疗领域,可穿戴设备能实时监测老人的心率、血压,数据直接同步给医院,方便医生远程诊断;在工业领域,人工智能服务器能帮助工厂实现自动化生产,提高效率,比如汽车工厂用智能系统监控生产流程,减少次品率。
在技术攻关方面,国家会支持企业研发5G/6G相关技术,国内龙头电子信息企业企业会加快6G芯片、模块的研发,谋篇布局时空信息产业,一体推进卫星定位、导航、授时、遥感、地理信息系统(GIS)、通信、网络等协同发展,突破多源融合定位、室内外无缝定位、低轨导航增强、自适应抗干扰防欺骗等北斗关键技术,为未来更快的通信网络做准备。
在产业链合作上,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,要帮助中小型零部件厂商提高生产技术,中小企业将专注细分领域,走“专精特新”之路。《方案》称还将加强电子信息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,强化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,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让企业更有动力搞创新。
《方案》的实施,将会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,企业能享受财税政策支持和通过供应链金融获得贷款,解决资金难题。对老百姓而言,以后能用到更优质、更智能的电子产品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还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,比如芯片研发、智能终端制造等领域会需要更多技术人才。未来两年,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将在规模、结构和创新等多个方面实现显著提升,为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,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因科技进步变得更美好。
本网评论员 郭广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