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务院8月26日印发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(国发〔2025〕11号,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这份纲领性文件为我国未来十年人工智能(AI)发展定下“时间表”“任务书”和“路线图”,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。本网从四个方面对《意见》进行解读,供大家参考。
一、“智能原生”上升为国家战略
《意见》中提出的“智能原生新业态”和“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、产品和服务体系”,首次将“智能原生”上升为国家战略。“智能原生新业态”是人工智能浪潮催生出的全新商业生态,不是传统行业的简单智能化升级,是从底层逻辑就由AI重塑的革命性商业模式,核心在于以数据智能为价值引擎,通过算法直接驱动核心业务闭环,创造出高度自适应、自我演化且极具颠覆性的服务形态,将智能从“工具”提升为“主体”,彻底重构了价值创造、传递和获取的方式,代表了数字经济进化的下一个前沿。“智能原生技术、产品和服务体系”是一个以数据和AI为核心、深度融合且自我演进的有机整体,技术基座由云原生、大数据和AI大模型构成,确保弹性算力与智能决策能力;在此之上生长的产品,不再是功能固化的工具,而是能感知用户意图、提供动态个性化体验并持续自学习的“智能体”;服务则演变为一种基于预测和自适应优化的、按需提供的商业价值,形成了技术驱动产品、产品交付服务、服务反馈数据以优化技术的闭环生态。这一体系将智能从附加功能变为系统的本质属性,实现了价值创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。
二、“AI+”到底要“加”在哪里?
文件明确到2027年AI与六大领域深度融合,2030年AI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,2035年全面进入智能社会。这意味着所有行业都要“重做一遍”,传统IT架构将被基于AI的新架构系统性替代。
一是“人工智能 +”科学技术,让AI帮人类搞科研。用AI改变传统科研模式,加速“从0到1”的创新(比如技术创新、原材料创新)和“从1到N”的落地(比如把实验室成果变成产品)。
二是“人工智能 + ”产业发展,用AI改造传统产业(比如工厂、农场),催生新产业。比如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:一家新成立的零售公司,不是先开实体店再做线上,而是用AI分析区域消费数据,先确定“线上智能推荐 + 社区无人自提”的模式,甚至用AI设计商品款式(根据用户偏好实时调整)。再如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:汽车制造企业利用AI先根据用户订单设计车型细节,再指挥机器人焊接、组装,生产过程中AI实时监测设备状态(提前预警故障),最后AI优化物流(比如让零部件刚好在需要时送到生产线,不积压库存)。
三是“人工智能 +”消费提质,丰富消费场景。比如拓展消费新场景:上班族用“智能生活助理AI”,早上自动根据天气推荐穿搭,通勤时提醒路况,下班前帮预约家政服务;独居老人用 “陪伴型AI”,能聊天解闷,还能监测心率、提醒吃药,一旦异常马上联系子女。再就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:家里的“智能家居系统”能控制灯光、空调、扫地机器人,甚至能联动智能冰箱——冰箱发现鸡蛋快没了,自动在电商平台下单;智能网联汽车能自动导航、自动泊车,还能和家里的AI系统联动,快到家时提前打开空调。
四是“人工智能 +”民生福祉,解决民生痛点,比如就业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问题。比如创造更智能的工作方式:用AI 创造新岗位(比如AI训练师),赋能传统岗位(比如 AI 辅助医生),还在高危岗位(比如煤矿、化工)用AI替代人工,做好就业风险防控(避免AI抢太多工作)。再如推行更有效的学习方式:用AI辅导(智能学伴)、AI辅助教学(智能教师)实现因材施教(比如不同学生有不同学习方案)。还能打造更有品质的生活:用AI提升医疗、文化、养老等服务质量,比如AI辅助诊疗、AI创作文化内容。基层医院可以用“AI辅助诊疗系统”,根据医生上传患者的CT片,快速识别症状,提高诊断准确率;文化传媒公司可以根据《西游记》等名著IP,用AI生成新的动画脚本,再由人工优化,快速推出优质动画。
五是“人工智能 +”治理能力,用AI提升城市管理、公共安全、生态保护等社会治理效率。比如提升社会治理水平:让市政设施(比如路灯、交通信号灯)智能化——根据实时车流量调整红绿灯时长(比如早高峰主干道绿灯更长),减少拥堵;推动智能政务——农村用智能政务终端,农民在家就能通过AI提交医保报销材料,不用再跑县城。比如强化安全治理:构建多元一体的安全体系(同时监管人、数字人、AI 机器人),用 AI 监测安全风险(比如火灾、地震、网络攻击)——化工厂用 AI传感器实时监测有毒气体浓度,一旦超标马上报警并自动关闭阀门;在网络安全领域,AI识别 钓鱼邮件、黑客攻击等比人工快 100 倍,提前拦截风险。再如优化生态治理:提升“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”(比如卫星、无人机、地面传感器联动),辅助污染治理、碳减排——AI分析卫星拍摄的影像,能快速识别非法排污的工厂;在“双碳”目标下,AI模拟不同行业的碳排放情况,帮政府制定更精准的减排政策。
六是“人工智能 +”全球合作,推动AI国际合作,避免“智能鸿沟”(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AI差距),共同制定AI治理规则。比如推动AI普惠共享,把AI作为“国际公共产品”,开放 AI技术、共享算力,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AI能力。比如共建全球治理体系:支持联合国主导AI治理,共同制定《全球AI安全指南》。
三、企业如何抢抓政策红利?
一是战略对齐,将AI纳入公司“十五五”规划,设立首席人工智能官(CAO),与政策趋势同步,把握发展机遇。二是场景聚焦,优先选择文件中明确提及的制造、农业、交通、金融、医疗、政务六大落地场景。三是数据就绪,启动内部数据治理,申请接入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,抢占合规数据源。四是算力先行,提前锁定国家智算中心、东数西算枢纽节点资源,降低训练成本。五是资本对接,关注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、地方政府AI专项债及银行科创贷款,降低融资成本。
四、《意见》对我们有何影响?
简单来说,这份政策的核心就是“让AI融入每一个角落,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AI的便利”。对普通人来说,未来5-10年,AI会从偶尔用变成天天用——工作中可能有AI 助手帮忙,学习中有AI辅导,生活中有AI照顾;对企业来说,不管是工厂、农场还是商店,不用AI可能会被淘汰,用AI开创新业务、拓展新的应用场景、提供新的服务方式将成为必选项和优选项;对国家来说,这份政策能让我国在AI竞争中保持领先,最终进入智能社会,全民共享AI发展的红利。
《意见》的发布标志着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进入“政策蜜月期”。谁能率先把文件中的“名词”变成“动词”,把“政策红利”转化为“商业订单”,谁就能在未来十年竞争中占得先机。
郭广礼 文
网页链接:
http://m.sdszbzz.com/e/action/ShowInfo.php?classid=6&id=54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