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5日,80家企业、50个集体、99名个人入选山东省发改委、山东省工信厅发布的“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奖”榜单——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协会副会长、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牛余刚荣获“突出贡献奖个人”荣誉称号。长期以来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探索开拓、锐意进取,坚守主业、做强实业,在稳定增长、促进创新、增加就业、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成为全省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,撑起山东经济的半壁江山。
2025年初夏,全省集中开工的1006个重大项目中,民企在项目数量与投资金额上均实现了“双过半”,再次印证了民营企业作为山东经济“压舱石”的关键地位。放眼齐鲁大地,超过1400万户民营市场主体,以98.9%的占比构成了山东经济的坚实根基。从沂蒙老区崛起的现代物流传奇,到胶东半岛引领的智能制造突围,440万户中小民营企业正共同撑起山东经济的半壁江山。
这份“半壁江山”的分量,体现在一组组沉甸甸的数字中:2024年,山东民营经济贡献值首次历史性地突破5.1万亿元,占全省GDP比重达51.7%。它们贡献了全省70%的税收,承载了80%的就业岗位,铸就了“每13家中国民企就有1家鲁企”的磅礴体量。民营经济早已超越“有益补充”的范畴,成为支撑山东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。
支撑这份体量的,是深植于山东民企血脉中的创新基因。作为风电法兰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,“天下第一环”制造者伊莱特签约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依依、李殿中,形成了强有力的双院士科研助推引擎,今年企业又投资11亿元,建设超大装备核心部件事业部,将建设2.2万吨全球最大自由锻压机和轧制直径22米全球最大轧环机;在邹平青阳镇这片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竟孕育出两项“世界冠军”,其中开泰集团作为引领全球智能抛喷丸装备发展的行业标杆,金属磨料遍布全球市场。这样的的故事在山东并非孤例,在我省装备制造领域,更多的企业奋力书写民营经济的辉煌——国内最大的船用电机制造企业德州恒力电机,深耕蓝海向海图强,荣获全国首张3MW级船用三相永磁轴带发电机CCS型式认可证书,成为国产舰船的强劲心脏;济宁蒂德精机1200台高档精密数控机床数字化生产项目总投资3亿元,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;泰安尤洛卡作为全市数智化转型的标杆企业,将前沿科技与自身产业深度融合,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、智能化发展道路;金威刻激光作为济南最早的激光企业之一,产品已经出口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;恒远科技聚焦物联网、工业数字化、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,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,构建工业场景AI应用,形成从数据采集、边缘计算到智能决策的完整技术闭环。
全省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中,民企占比90%;116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中,民企更是超过了95%;235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,民企占71%,正是这种创新驱动,推动着山东从传统的“制造加工”向“智造引领”加速跃升。
民营企业活力的迸发,离不开改革沃土的持续滋养。山东以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为契机,健全完善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“两个健康”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,简化审批流程、优化营商环境;打破各种壁垒,坚持“非禁即入”,让各类企业各展所长;通过政策引导、融资支持等方式,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,2025年营商环境全国排名第6,2024年山东民间投资增长7.6%,增速领跑全国。
与江浙等先进省份相比,山东每千人企业数量仍有差距,传统产业占比较高也带来了“用工难与就业难并存”的结构性问题。山东实施“万名数字专员进企业”行动,将培育1万名数字专员,对接服务100万家以上中小企业,直接推进10万家以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,山东民企探索“第二增长曲线”的步伐已然迈开。
当“十年磨一剑”的工匠精神与“放水养鱼”的制度创新相遇,将迸发出惊人的能量。我们有理由相信:拥有41个工业大类完整谱系的山东民营经济,正以“半壁江山”为支点,在齐鲁大地上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,为区域经济的持续繁荣注入不竭动力。(文中数据信息均来自公开报道)
本网评论员 郭广礼